时方七月,绿树阴浓。7月21日下午,兴庆法院2023年第六期青年理论学习读书会在兴庆区通贵乡市外淘园举办。北京大学法学院“新青年”与兴庆法院“兴·青年”、通贵乡干部代表共同在此交流学习,徜徉书海。
本次理论学习读书会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高质量司法服务保障乡村振兴”为主题开讲。
参会人员调研了通贵乡乡村振兴建设。在随后的读书会活动中,兴庆法院政治部主任鲁玉致辞,分享自己基层锻炼和法院工作感悟。
主题分享环节中, 通西村第一书记彭晓丹介绍了通西村乡村振兴工作成效,通贵乡副乡长周宁夏、法院干警金俊婷、李倩伊、夏紫桐分别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交流自己的认识,展现了青年良好的精神风貌。
在读书分享环节,法院干警马银辉分享了《乡土中国》,带领大家从理解乡土到读懂中国;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生石雨墨以《送法下乡》为例,结合在校学习生活与本次实践,分享自己对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的思考;法院干警刘巧燕带领大家走进《额尔古纳河的右岸》的世界,讲述以高质量司法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的工作经验。
无论是法院干警黄婷婷以《法治的细节》,结合工作经历分享青年法律人的成长体会;还是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生符诗琪带来的《法官日记》中,一名法官真实而质朴的工作记录;亦有法院干警季德庆在研读《追风筝的人》时,结合自己熟悉的青少年犯罪与保护、反家暴工作方面工作的有感而发。每一个分享人都进行了精心准备,并结合自身学习工作经历与大家进行了交流,书香浸润,绵软悠长,大家在读书分享中点亮智慧、启迪心灵。
为加强院校共建交流合作,促进法学理论和法律实务的相互推动,兴庆法院与北京大学法学院举行思想政治实践课教育基地授牌仪式,推动交流合作培育实践型、创新型高质量司法人才。
读书会最后,与会领导作总结发言。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团委书记、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史诗以“感谢、感悟、感动”三个关键词为主题,表示要将思政课融入社会大课堂,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肩负起北大学子的社会责任。希望能够借助思政实践教育基地这一平台,与兴庆法院加强合作交流,培养出更多理论扎实、实践丰富的复合型人才。
通贵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常昊天表示,将与高校学子进一步增进交流,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入到基层建设中来,为乡村振兴工作注入更多生机活力。
兴庆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安宁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感悟。他谈到,时隔一年,北大“新青年”与兴庆法院“兴·青年”,再度重逢通贵乡,在拥有最磅礴的力量、最活跃的源泉的基层,切身感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青年要自找苦吃,担当实干。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向下扎根,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练就胆识、磨练意志,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血液和汗水,在重要岗位“炼钢淬火”,在基层一线“育种墩苗”。青年要问计于民,奋进有为。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拜人民为师,坐下来和群众“唠唠嗑”,用心体会“人民调解员”情理法融合的现场调解。在规范与事实之间的调查研究中,实现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青年要打破依赖,敢创新路。要以能动司法、积极作为拥抱新生事物,求客观规律之真、务为民造福之实。我院创新开展诉源治理工作,一体推进3个层次33个“共享法庭”,就是能动司法的火热实践。我们要保持“冲刺我当先”的勇气,“追求卓越”的魄力,及时转变司法理念,大胆走出舒适区,在广阔的热土上发光发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最后他表示,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再次欢迎大家来到黄河之畔、相聚星星的故乡,也欢迎大家常回来看看。祝福“新青年”和“兴·青年”在新征程能有新活力、新优势、新未来,前程远大、奔赴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