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市坐拥黄河大峡谷等优质文旅资源,千年古峡与现代文旅产业在此交相辉映,黄河文旅生态圈兼具深厚历史底蕴与蓬勃发展活力。青铜峡镇人民法庭立足辖区特色,创新构建“法治三阶”工作模式,将司法职能深度融入文旅发展全链条,走出一条以“全域兴旅 法治同行”为特色的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之路。
一阶筑基,厚植文旅法治沃土
构建立体化普法矩阵。探索“办案点+云课堂+志愿宣讲”三位一体普法体系,印制《遭遇旅游纠纷维权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部分法条速递》等宣传彩页,在景区巡回法庭办案点设置法治驿站,通过微信公众号及时就环境资源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推送相关典型案例,组建“法官+导游”志愿队,开展“法治故事进民宿、进景区、进文旅街区”三进活动,累计覆盖游客1.2万人(次)。完善源头化治理机制。依托辖区镇综治联席,定期通报涉旅相关情况,通过典型案例剖析、风险趋势研判,向镇政府通报案件办理情况12次,为精准施策提供司法参考。针对旅行社服务质量、景区安全管理等共性问题,制发司法建议1份。创新编制《旅游经营法律风险防范指南》,建立重大文旅项目“全周期法律体检”制度,在青铜古镇开发中提前介入论证征地补偿、文物保护等多项法律风险,助力项目依法合规落地。打造便捷化服务网络。结合涉旅案件证据不易固定、当事人行程紧凑等特点,在大峡谷、青铜古镇景区设立巡回法庭办案点,常态化开展巡回审判,构建“15分钟法律服务圈”。以“电子送达+在线调解+网络开庭”便旅服务网络方式,游客线上即可完成立案、证据提交等流程。累计通过非诉方式化解旅游咨询类问题34件,诉前调解成功率提升至71.7%。
二阶固本,构建和谐旅游环境
构建“1+2+N”多元解纷平台。以法庭为核心枢纽,与司法所、综治中心相互借力,联动文旅、市场监管、峡谷景区管理等行政管理部门及行业组织共同调处旅游纠纷,依法打击消费欺诈、强买强卖、违法开发、不文明旅游等行为。累计办理各类涉旅纠纷15件,审限内结案率和巡回办案调解率均达到100%,实现“投诉不出景区、纠纷就地化解”。畅通“三优先三同步”速裁通道。制定《旅游纠纷速裁工作规程》,创设“三优先三同步”审判规则,优先立案、审理、执行,同步建立纠纷预警、协同处置、信用惩戒三项机制,案件平均审理周期压缩至7天。创新要素式审判模式,针对事实清楚、争议较小的旅游合同纠纷、服务质量纠纷等5类常见纠纷实行标准化处理,累计速裁案件7件,当庭宣判率100%,执行到位金额3.2万元。创新“河长+法官”流域保护机制。法庭与辖区河长办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明确信息共享、联合巡查、案件会商等内容,及时将上级院办理涉黄河流域青铜峡段司法案件办理数据信息进行通报,打通“数据壁垒”。
三阶提质,激活创新发展动能
深化产业合规指引。有针对性开展涉旅企业、建筑部门及个体经营户在文旅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矛盾纠纷调研,出台《服务保障黄河大峡谷5A级旅游景区发展司法白皮书》,创新审判工作机制、延伸司法服务、建立健全涉旅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强化法治宣传等措施,为服务保障黄河大峡谷5A级旅游景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法治遵循。打造法治文旅品牌。深度挖掘黄河文化、青铜峡历史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将法治宣传与景区文化深度融合,通过黄河大峡谷景区电子屏,展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法治故事、青铜峡历史上的法治典故,让游客在游览中潜移默化接受法治熏陶。创新“法治研学游”模式。以法庭开放日的形式,吸引青少年群体参与,实现“认知启蒙、实践体验、价值认同”的阶梯式培育目标,吸引300人(次)青少年参与,切实增强法治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