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一名干警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故事就是一份力量。在人民法院,总有一些身影用行动诠释初心,用平凡书写不凡。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点滴付出筑牢公平正义的基石;他们或许默默无闻,却用坚守与担当照亮司法为民的初心。他们用行动证明:公正司法,始于平凡点滴;司法为民,贵在持之以恒。
本专栏聚焦身边的先进典型,讲述他们扎根审判执行、调解一线、服务群众的真实故事。愿这些平凡而温暖的榜样,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共同书写新时代法院人的奋斗篇章!

全市法院办案标兵:黎坤
他秉持"阳光司法、温情调解"理念,创新家事审判改革,推动社区法庭建设,建立裁审衔接机制,在优化营商环境司法服务中展现司法担当。
从业12年,他先后荣获全区法院“先进个人”、全市法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3次获评“全市法院办案标兵”,4次被评为大武口区“优秀公务员”,2018年至2020年2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他就是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一级法官,黎坤。

编印刊物 传播家事审判“好声音”
为更好推进家事审判改革,探索创新家事审判方式,推动法院亮点品牌工作发展,2018年初,黎坤主导创办了《家事月刊》。
《家事月刊》内容贴近生活,通过案例加点评的形式,将枯燥的法律术语转化为通俗话语,用故事化的表述由浅入深阐释典型案例,在释法析理的同时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黎坤以月刊为介质,与民政、司法、妇联等部门相互协作,借助“下基层”、“进社区”、“法治宣传”、主题党日等活动,将月刊分送辖区内各居委会、社区及有关调解组织,与《家庭暴力防暴锦囊》《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手册》《法官说法》等刊物相结合,积极引导辖区群众珍爱家庭,承担起婚姻家庭的责任,提高群众知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截至2024年,月刊已刊发38期。
月刊的发行丰富了法院司法宣传途径,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法院用实际行动促进法治政府建设、服务社会发展大局、助力法治国家建设的形象。2019年,黎坤所在的民一庭荣获“自治区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
大胆创新 推动“社区法庭”建设
面对大武口区法院案件数量逐年上升趋势,黎坤结合基层工作实际,积极深入群众了解风土民情,贴近群众司法新需求,做足探索创新文章,破解了不少审判难题。

为方便当事人及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法院打破传统审判庭庄严肃穆的设置常规,于2019年初在大武口区团结社区设立了“社区法庭”,法庭的装饰处处彰显亲切氛围,当事人来到这样的法庭,不由生出几分放松和说理诉情的平常心。
“社区法庭”旁边就是人民调解室、老年人活动室及党员活动室,功能分区错落有致,工作衔接配合有力。
截至目前,大武口区法院在“社区法庭”共开庭审理案件17件,举行普法宣传活动16场次,专门知识讲座7次,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心系民生 建立裁审衔接联席会议制度
随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影响劳资关系的不和谐因素也日益增多,劳动争议案件呈现出复杂化纵深化现象。

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涉及到全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根据本地区劳动争议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妥善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便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黎坤主动与大武口区人社局对接,建立裁审衔接联席会议制度,深学细挖有关劳动报酬、加班工资、双倍工资、工伤待遇、经济补偿金等常见争议项目的计算方法与标准,进一步明确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效力认定,以及劳动关系确立要件等疑难复杂问题的事实认定规则,统一裁审认定尺度。
裁审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后,黎坤带头严格落实,确保“经常性联席会议”、“疑难案例研讨会”、“庭审互听”、“裁判文书共享”等常态化运行。至今,双方已召开经常性联席会议5次,举行“疑难案例研讨会”4次(线上2次),庭审互听2次,辖区劳动争议案件的裁审效果显著提高。
立足本职 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2024年初,黎坤调岗至民二庭,民二庭是大武口区法院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牵头部门。

黎坤坚持立足司法职能,牢固树立“法治引领·服务为先”工作理念,带领民二庭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式方法,为大武口区营商环境的优化和发展提供了细致、精准、全面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为更好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大武口区法院创新性落实涉企案件“绿色通道”,鼓励异地涉诉企业网上立案、缴费、保全、鉴定及线上参加诉讼,降低企业诉讼成本;联合市住建局、退役军人事务局等政府职能部门,制定了诉调对接工作实施方案,在司法所设立便民诉讼服务工作站,建立律师值班制度规范,吸收民间力量壮大调解队伍,共同构筑起多元解纷服务格局;常态化开展“民商事法官进企业”活动,法官以“点对点”订单式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精准法律服务,助力企业健康发展。2024年度全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考核中,大武口区法院获得优秀等次。

扎根审判一线十二载,黎坤始终以“如我在诉”的为民情怀,将法治信仰镌刻进每个日夜。从青涩书法官助理到审判专家,以匠人之心将每起案件打磨成法治精品,他用行动诠释:法官的使命不仅是定分止争,更在于让日常的每一项司法工作都能成为推动中国法治进程的小小基石,让司法裁判成为社会正义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