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凡事迹书写不平凡人生
——记平罗县人民法院法官马瑞玲孝老爱亲事迹
马瑞玲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四口之家,丈夫杨东是平罗县委党校的教师,侄女是一名大学生,儿子今年上初中。她还有一个温馨和谐、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而她的小家庭更是这个大家庭的中流砥柱。
马瑞玲的公公婆婆是地道的农民,他们育有四个儿子,这四个人硬是在艰难的环境中,团结一致,靠着踏实为人,厚道做事,奋斗出了各自的一片天地。家庭的凝聚力来自好的家风,公公婆婆本身都是老实人,常常教导他们做人第一,人要有善心,更要有爱心。话虽短,但道理深刻,这样的理念深深影响着他们的大家庭,婆婆今年六十五岁了,仍然和她的婆婆住在一起,服侍着奶奶的饮食起居,也经常向他们传授乐善好施的道理。马瑞玲的老公杨东是家里的长子,他经常给家人讲党课、讲朱子治家格言、讲儒家学说,他的党课全县的很多党员可能听过,风趣、幽默又通俗易懂。他说“家是爱的港湾、更是爱传播的源头。家要充满正能量,我们不能把外界的负能量带给老人、带给孩子;家是讲奉献的地方,我们在外工作要讲大格局,在家也要讲格局”。他用一个家庭老大的担当和责任为父母、弟弟、孩子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马瑞玲和丈夫刚结婚时,三个小叔子都没有固定的职业,生活上也是捉襟见肘,父母的生活也过得不尽如人意,面对此,她的小家庭就变成了全家人的会议室,如何发挥每一个人的优势,如何让家里人早日富裕起来,三个弟弟的发展方向怎样?为此,他们夫妻首当其冲挑起了重担,为弟弟们的发展理思路、跑贷款,并把父母接到县城与他们一起生活,在原先50多平米的小屋里,留下了他们的艰辛,也见证了他们的付出和成绩,弟弟们在他们夫妻的支持下都先后成家,特别是四弟,是在三个哥哥嫂嫂的齐心协力下完成了婚事。爱就是这样传递的,传递给家里的每一个人。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四弟杨刚,在银川开的“杨四杂碎店”曾被《舌尖上的中国》作为宁夏美食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生意也蒸蒸日上,后来又转型到平罗发展。三弟杨如成为一名专职律师,二弟曾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离婚后三岁的侄女没有妈妈细心的呵护经常生病,面对过去家中狭小的空间和嗷嗷待哺的儿子,是否将侄女接来和他们一起生活,马瑞玲犹豫了。可内心还是告诉她,孩子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看着婆婆焦虑的眼神,她对老公说孩子随他们夫妻吧,简单的一句承诺就是十六年,十六年来马瑞玲就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呵护侄女的成长,让她享受家庭的温暖,使她的心理发展没有受到父母离异的影响,去年,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理想的大学,给马瑞玲夫妻两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马瑞玲在法院工作十四年了,从书记员到助理审判员、审判员,现任平罗县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二庭庭长。马瑞玲在法官这个神圣的岗位上,深知良心远比技巧重要得多。司法良知的实现靠爱心,靠用心,靠责任心,靠敬畏之心。在多年的审判生涯中,在给当事人做工作的过程中,马瑞玲深知和谐和担当的重要性,也影响到她的家庭生活,面对为自己儿女无私奉献的公婆,马瑞玲知道要理解他们,让他们顺心,多陪陪他们才是孝。作为大媳妇,马瑞玲对父母的孝心也感染着她的三个妯娌,他们争着打扮婆婆,陪伴婆婆。马瑞玲和丈夫结婚十六年来,相扶相携一路风雨兼程,他们即是夫妻也是挚友,共同营造温馨的港湾,他们的相濡以沫也影响周围的很多人,成为大家心目中的模范夫妻,如今他们仍然会手拉手上下班,因为他们已经习惯牵着彼此。
马瑞玲的家庭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没有振聋发聩的表白,更没有苦难辉煌的豪言壮语。做的都是最平常普通的事,那就是知亲恩,善待儿女;求子顺,孝奉双亲。温馨的家庭是动力的源泉,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