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首页 -> 宁夏法院网 -> 新闻中心 -> 法院资讯
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法院诉调对接机制探访
2016-06-13
2016-06-13 20:24:00

  本报记者 周崇华 通讯员 马荣

  “社区居民都很信任全国模范法官陈美荣。‘陈美荣语晴工作室’设立以来,小区物业公司经理经常在陈美荣法官下班的时候,就在小区门口等她咨询法律问题和解决矛盾纠纷的办法。现在,我们社区的矛盾纠纷少多了。”

  5月12日,记者在全国模范法官、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法院行政庭庭长陈美荣的带领下,来到她居住的大武口区朝阳街道万盛社区和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陈美荣语晴工作室”,万盛社区居委会主任王翠兰告诉记者说。

  如今,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像“陈美荣语晴工作室”这样的多元化纠纷解决调解室,已全部覆盖了大武口区辖区50个社区12个村组。2015年11月以来,大武口区法院“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社区)诉调对接便民工作室”调解各类民商事纠纷500余件,调解成功率90%以上。2016年前4个月,在宁夏法院案件继续呈“井喷式”上升的情况下,大武口区法院受理的各类民商事案件却每月下降200多件,其中家事案件同比下降了12%,诉前调解和司法确认案件是2015年的总和,创造了宁夏法院的“五个第一”:民商事案件结案率第一、收结案率均衡度第一、法定审限内结案率第一、简易程序使用第一和人民陪审员陪审率第一。

  党委政府鼎力支持:绩效考核综治考核一票否决

  石嘴山市是一个因煤而立、因工而兴的老工业城市。由于煤炭资源枯竭,被国务院命名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随着“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和发展,市辖区大武口区呈现出纠纷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复杂化、纠纷类型多样化、纠纷处理难度大等特点。

  2015年,大武口区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8467件,同比上升34.09%,一线法官人均结案228件,居宁夏各级法院之首。突出的案多人少矛盾背后,浮现出的不仅是法院干警重压之下越来越弯的脊梁,还有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企盼和担忧。

  如何结合“资源枯竭型城市”实际,将更多的社会矛盾化解在诉前,彻底打破“诉讼包天下”的局面,创新出一套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有效果、更具特色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2015年11月,在宁夏盐池县参加了宁夏法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推进会的大武口区法院院长吴国云,心中有了自己的“小算盘”。

  当年年底,大武口区法院在辖区50个社区12个村组设立“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社区)‘诉调对接’便民工作室”,实行一社区(村居)一法官的法官分片责任制,通过由1名法官带领1名工作人员,让全院128名在编干警与社区对接,建立联系、协调、指导工作机制。同时,将辖区各街道办事处的各个社区(村居)主任、书记聘为法院人民陪审员、司法联络员、特邀人民调解员、执法执纪监督员(简称“一官四员”),在法官的指导下开展社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构建符合大武口实际的法官+人民陪审员、特邀人民调解员、司法联络员和执法执纪监督员“五位一体”便民诉调对接网络新格局。

  今年4月,大武口区法院召开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推进会,正式为聘任的91名人民陪审员、特邀调解员、司法联络员和执法执纪监督员颁发证书,并印发了《大武口区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司法联络员、特邀人民调解员、执法执纪监督员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司法联络员、特邀调解员等的职责和管理办法。

  记者翻开大武口区法院与社区开展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工作台账,91名司法联络员、特邀人民调解员、执法执纪监督员的姓名、社区(村居)名称、单位及职位等内容一应俱全,法官与对接社区的联系方式、矛盾纠纷参与人、矛盾纠纷性质、矛盾纠纷内容、处理结果等内容详细醒目。

  与此同时,大武口区法院《关于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呈到石嘴山市委常委、大武口区委书记张伟的案头。张伟当即作出批示:“这是好办法、好机制,可以纳入大武口区社区治理提升工作之中。”

  于是,大武口区委、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工作的实施方案》,成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将此项工作纳入区委、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维稳及综治考核指标,并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责任倒查机制,实行一票否决。

  大武口区委、政府还承诺:在政策经费上对法院予以支持,通过设立矛盾纠纷化解专项资金、政府购买服务单独列入财政预算等方式,扶持各类纠纷解决机制建设。

  社区便民工作室: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姜法官,我们红旗社区几十个居民因小区车棚着火造成居民200多辆自行车、电动车和摩托车损毁,要找物业公司赔偿,物业公司坚决不赔偿,双方闹的很僵,你快来帮助调解一下。”

  2016年4月18日,矛盾双方来到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红旗社区后,社区工作人员立即拨通大武口区法院诉调对接法官姜绍燕的电话。

  姜绍燕法官立即来到大武口区法院社设在红旗社区的“诚信社区调解室”,经过一番调解,物业公司代表与社区居民的情绪缓和了下来,物业公司意识到自己应该承担责任,答应赔偿居民的损失。

  在“陈美荣语晴工作室”,记者随手翻开大武口区朝阳街道万盛社区多元纠纷工作台账,在社区居委会主任王翠兰看来都是些“鸡毛蒜皮”的物业收费、借款、婚姻家庭纠纷等,登记了10起。其中,记录了今年3月,万盛社区居民因火导致救火过程中楼下居民的房屋被淹,楼下居民要求楼上居民粉刷墙面并赔偿3000元。社区主任王翠兰调解无效,邀请陈美荣出面调解。陈美荣了解到楼上居民为流动人口,靠打工维持生计,便说服楼下居民谅解,由楼上居民赔偿1000元了事。

  “以上人身安全保护令,是大武口法院隆湖法庭按照辖区受害人的申请签发的……圈里朋友如有此类问题,可以向法庭申请保护令。”

  3月1日,《反家庭暴力法》实施后,大武口区法院隆湖人民法庭庭长杨剑平将法庭制作的“人身安全保护令”分享在他对接的星海镇东湖社区80多名党员群众的微信群里。一时间,群里的感谢声、点赞声、咨询声此起彼伏。

  杨剑平对接的星海镇东湖社区共有移民群众1817户5000余人,其中回族人口占45%。近年来由于征地拆迁、外来移民等原因,社区内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纠纷、就业问题、劳资纠纷和婚姻家庭纠纷日益增多。2015年,隆湖人民法庭受理各类案件360件,其中,东湖社区案件占了近40%。

  “前两天我们在社区巡回法庭开庭审理了一起身体权纠纷,社区10多名群众前来旁听。听完后社区群众都很关心案件进展情况,大家在微信圈中你一言我一语,我们才发现双方的认识有区别,后来又按照新的思路调解了一次,群众十分满意。”

  杨剑平庭长告诉记者,他参与社区调解纠纷30多起,只有2件进入了诉讼程序。这种调解方式深受社区居民喜爱,不仅提高了社区矛盾化解率,还减轻了法院和法官的压力。

  接过杨剑平庭长的话茬,东湖社区居委会主任张新芳频频称赞说:“法院和对接法官说的好,做的更好。”

  张新芳主任介绍说,自杨剑平庭长跟东湖社区对接以来,先后在社区开展两次巡回办案,社区居民不仅学到了法律知识,更让案件的影响在邻里之间相互传播,这种方式便于居民就近解决纠纷,也加强了社区的综合治理。今年3月22日至4月22日,星海镇派出所一个月受理治安类案件80余件,东湖社区没有一起,是法院的诉调对接机制发挥了明显作用。

  类似这样的多元纠纷化解创新,目前在大武口区出现了 “一社区(村居)一亮点、一社区(村居)一特色、一社区(村居)一品牌”。在物业、借贷、赡养抚养纠纷问题突出的人民路办事处工人街社区建立的“法治社区示范点”,规范了物业管理、服务标准和纠纷解决机制;在东方社区以清真寺为平台,建立的“居邻和睦室”,对回族家庭之间的邻里纠纷进行调解;在红旗社区打造“诚信社区”……

  “建立社区便民工作室最大的特点,就是让法官真正的深入到社区,让法院和社区进行优势互补,形成网格化的调解机制,使司法资源和社会资源无缝对接,各种资源形成合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大武口区法院院长吴国云谈起法院多元化纠纷解决工作彰显的实际效果,甚感欣慰。

  诉调对接中心:有序衔接灵活转化定纷止争

  “设在法院的诉调对接中心,是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形式之一,不仅减轻了法院的工作压力,节约了司法资源,而且调解和诉讼有序衔接,灵活转化,完全能够实现定纷止争。”

  正在诉调调解中心接待一起物业纠纷当事人的人民调解员李学庆,向记者谈及诉调对接化解矛盾的好处说,2016年以来,他成功调解各类民商事纠纷167件,其中司法确认99件,接受法院委托调解20件。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为当事人解决了很多问题,自身也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丰富了自己的律师从业经验。”

  记者走进李学庆隔壁设在法院的律师工作室,高娅律师告诉记者,一次她在律师工作室当班,一个当事人因工伤事故多次上访不成,最后找到法院来。她告知了当事人诉讼风险并代拟了仲裁申请书,又带着当事人找到仲裁委员会协商解决。眼下,需要当事人完善工伤鉴定手续后,由法院立案,她免费为其代理诉讼。

  “快看,一群大爷大妈敲着锣打着鼓,一路扭着秧歌去给大武口法院送锦旗来了。”一天,大武口法院门口人声鼎沸,很多群众驻足围观。

  “不逢年不逢节的,这些老头老太太们怎么上法院来扭秧歌了啊?”这是驻大武口区法院人民调解室调解员寻联祥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

  原来,一家商店的立在社区的广告牌由于年久失修,突然倒塌砸在了两位老人身上,导致两位老人受伤。为了讨要说法,两位老人多次找到商店店主、街道办事处和社区,没有一家愿意为此事负责,承担赔偿责任。

  无奈之下,老人找到了法院,全国模范法官陈美荣接待了他们。很快,陈美荣法官和人民调解员寻联祥便商讨出调解对策,反复到社区、商店店主、街道办事处给他们讲法律、讲人情事理、讲传统美德,最终商店店主和街道办事处同意赔偿两位受伤老人的损失。

  对此,全国模范法官陈美荣说:“将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是老百姓解决矛盾纠纷的首选良策。”

  据了解,2015年,设在大武口区法院的人民调解室成功调解各类案件359件,司法确认103件,调解成功率达80%以上。大武口区法院则因势利导,对各种社会资源和司法资源进行整合,统一建立了“诉调对接中心”,“三调联动”驻法院调解工作室,使“诉调对接中心”成为设在法院的重要“内设部门”。法院还通过完善《调解规则》《工作流程》等规章制度,统一由调解室人民调解员对事实清楚、证据单一、争议不大、标的额较小的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宅基地纠纷等民事案件,在受理时征询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及时将案件移送“三调联动”驻法院调解工作室调解。

  不仅如此,大武口区法院还与辖区5家律师事务所签订了《法律服务共建协议》,在法院建立法律服务工作室,由五家律所每天轮流派驻律师在法律服务站免费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诉前调解和判后答疑等服务,成为“诉调对接中心”的另一“重要门面”。2015年下半年,律师工作室就接待当事人1000余人次,参与诉前调解、判后答疑600余件。

  “在法院设立诉调对接中心和律师工作室,实现了从法院单方设立对接机制,邀请调解组织进驻法院帮助法院调解案件,到现在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和律师调解等组织主动申请加入法院特邀调解组织的职能转变,从而形成法院和诉讼外调解组织之间双向互动的良好转变。”大武口区法院吴国云院长充满信心地说。

  【记者手记】

  自立案登记制改革实施以来,宁夏各级法院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有限的司法资源难以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的现象。2016年3月,宁夏高级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宁夏各级法院迅速将诉调对接平台建设与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结合起来,建立集多元化解与诉讼服务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

  大武口区人民法院积极主动搭建功能强大、资源充足的符合大武口区特色的“私人订制”版社区便民工作室,建立形式多样、运行规范的诉调对接机制,一个在法院主导下的基层非诉调解司法服务网络,连接着辖区每个社区(村居),覆盖着辖区每个角落,实现了诉讼与非诉讼的无缝衔接,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构建和完善中发挥引领、保障和推动作用,对扩宽司法救济途径、提升司法公信力、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提高基层组织社会管理能力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这一举措既着眼于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现实纠纷,又把将来的关系和长远利益纳入考量范围,将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当前和萌芽状态,实现了将诉讼对接平台从单一平面的衔接功能向多元立体的服务功能转变,将诉调对接机制从单向输出向双向互动转变,将诉调衔接对象从重点突破向全面启动转变,将诉调对接操作规范从零散差异向系统整合转变,将解决纠纷人才的培养从经验型向职业型转变,将法院内部调解机制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可以称之为对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一次“升级换代”。 (原文载于《人民法院报》2016年6月12日头版头条有删节)

回到首页】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编辑】:马杰
【稿件来源】:宁夏法院网
【编辑】:马杰
【来源】:宁夏法院网
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大连中路309号 邮编:750004 诉讼服务热线:12368
技术支持: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宁夏新闻网)宁ICP备08100089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0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