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河镇人民政府旁西郊法庭的小小天地里,时光如潺潺溪流,静静流淌,庄严的大门开合之间,法院干警们日复一日将法治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基层,演绎着无数的故事。
这次,我们将视线聚焦于一位书记员
刑庭淬锋,民庭融烟。西郊十载成梧,根汲泉,轮刻蝉。
枝悬国徽映汗雨,纹烙临河。
秦卫,一个平凡的名字,却承载着不平凡的故事和使命。
秦卫是一个中等身材的男子,面容平和,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沉稳和坚定。他的办公桌位于西郊法庭的一角,桌上堆满了各种案卷和文件,但他总能在这繁杂中找到秩序,就像他在生活中总能找到平衡一样。
2006年初秋,法院到学校招聘,命运的橄榄枝悄然垂落,秦卫作为实习生进入法院工作。日复一日沉淀扎根,光阴的秤杆终未辜负沉默的砝码,因表现优异,秦卫正式留在法院工作。此时,一颗梧桐树的种子被种在了灵武法院。
此后,民二庭的两年让他收获成长,刑庭两年让他磨炼心性,西郊法庭十四载春秋,他把自己长成梧桐,年轮浸透乡音,根系穿过土地,与临河镇的血脉悄然相连。
他,就像一本厚重的法典,每一页都记录着对责任的坚守和对正义的追求,简单的采访,不过仅仅揭开他厚重性格里的简单一隅。
他是一个“方方面面”的人
雷火行文牍,柔情持正声。
解民困于田畴阡陌,冰壶秋月照松筠。
细辨毫厘处,松风听漏;深犁琐碎间,春蚕吐真。
他很高效。日头刚爬上竹竿,书记员秦卫为了不耽误办案进度,便早早喊上法警杨涛,往牛某家的菜棚赶。农忙时刻,顾不上到法院的当事人,秦卫会主动过去。调解笔录是在三轮车引擎盖上铺开的,牛某满手泥浆不好意思按手印,秦卫掏出湿巾给他擦手,杨涛用执法记录仪当镇纸,防止被风刮走。一个小时后,秦卫站在田埂上拿着签完字的调解笔录,第一时间打电话告知法官可以出具调解书。
警车在田垄间颠簸,卷宗袋混着青椒的辛辣味。待秦卫返回后案件已进行了电子送达、结案,秦卫裤脚的泥巴却还没有干透。原本两三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在秦卫的神助攻下,不到半天就结案了,法官高琴笑着说,这案子结得比大棚里熟透的番茄还快。
基层法庭的方寸之间,秦卫像块坚实的青石板,奉献自己,铺就着通往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里路。十个春秋更迭,他的身影始终穿梭于法庭之间,卷宗扉页的日期更替,是他丈量岁月的标尺。
他很“无我”。法官是高危工作,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重压与危机,基层法官尤甚,常常直面基层最尖锐的社会矛盾,在处理案件的时候,甚至会遇到情绪激动的当事人。
有一次刚出安检室,当事人因不满庭审结果,突然从院子里抄起半块断砖,就要砸向法官高琴。砖块脱手的瞬间,书记员秦卫一个箭步,横身挡在法官面前,砖块脱手飞出,在秦卫胳膊上划出伤口。但他顾不上自己的“小问题”,第一时间劝诫当事人,化解现场的纠纷。秦卫常常这样,将自己的安全置之度外,别人问他为什么冲在冲突最前沿,他却说:“纠纷像野火,你退一步,火就烧一片。我这点皮肉伤,权当是给法徽擦擦灰。”
秦卫刚做完手术,病历本上“胆结石术后静养”的医嘱,墨迹还隐隐发黑,他就已经出现在工作岗位上了。大家都劝他休息好了再来上班,他却说在岗位坐着也是一样养伤。秦师傅啊,就像西北荒野上一颗光伏电池,只要照照太阳,法治电池就永远续航。
王国维说,人生需经“望尽天涯路”的迷茫、“衣带渐宽”的坚守、最终抵达“灯火阑珊处”的豁然。秦卫的境界,似乎从一开始便落在“灯火阑珊处”——他不需要追逐光,因为早已成为支撑光的影子。
“秦师傅,帮个忙?”
“行,那我上。”
他很热心。秦卫是院里出了名的“救火队员”。大家忙不过来,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秦师傅。庭长需要的时候,他总会向前一步站出来,说:“那我上”,简简单单一句话,却让人心里踏实。在法庭内外,总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或是耐心解答当事人的疑问,或是协助同事处理繁琐的事务。面对求助,他从不推诿,如一杯热茶,暖人心脾。
有人打趣秦卫是“程序与后勤的辩证法”。无论是水电维修、物业申报,还是其他各种内勤杂务,都是他操心的内容,问一问、管一管已经成为他的日常。大家需要的东西,他总会记在本子上,大到重要的文书材料,小到日常的笔笔纸纸,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秦师傅总是想尽办法将大家需要的东西带回来。很多时候,他被事务缠身,不重要的材料本不归他领,但他还是挤出时间,带回大家的“需要”。他不必去,但他会去。
他从不推三阻四,世人只见飞檐走脊的华彩,却不知檐角承重的铜铃,正以三分墨痕托着千钧法意。日复一日的琐碎中,秦卫没有豪言,也没有壮举,他就像一颗螺丝钉,稳稳地扎在自己的岗位上。
罗庭长用法庭的应急灯形容他,他却摇头说:“应急灯太费电,我也就是个手电筒。”那簇微弱却倔强的光束,照亮的不仅是琐碎事务的归途,更是法治信仰在基层生根的轨迹。
他很“笔直”。《道德经》有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秦卫大概深谙此道。每次当事人送来锦旗,法官喊秦卫一起拍照,他却很少接受当事人的谢意,总是摆摆手淡然拒绝,便接着忙他的事情去了。
秦卫的读书笔记中,有这样一句话:“程序是骨架,人心才是血肉。”他深知,只有将冰冷的法律条文与温暖的人文关怀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司法的公正与公平。正是这种信念,让他在处理群众工作时换位思考,协助法官高效办案,成为基层司法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暮色中的法庭渐渐安静,秦卫仍在给今天的调解笔录逐页编码。春风吹来毛乌素的尘沙,呼呼的声音应和着秦师傅键盘的敲击声。十八载光阴流转,当年那个初出茅庐的小秦,鬓角已染上星星点点的秋霜,可当走廊传来当事人的脚步声,他依然会条件反射般起身:“您坐,慢慢说。”——像极了辖区里那棵梧桐树,春去秋来,为迷途者撑开一片阴凉。
老树 扎根 焕芽
古木盘根,荷责无辞,绽新柯。
藏晖守拙,任重趋跄,发春华。
十八年文卷,不过案牍劳形;两万里红尘,终归素简初心。或许秦卫从未想过何为“光鲜”,但他用半生光阴证明:真正的坚守,无需喧嚣,工作需要的时候在岗位,便是对平凡最深的敬意。
岁月悠悠,法庭里的故事换了一茬又一茬,老秦,一直坚守在这里。